对话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一个优秀科研团队是怎样炼成的?
背景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领衔,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是世界物理学界近几年最重要的实验进展之一,摘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项研究成果将会推动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对降低电脑发热、降低电子器件能量耗损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首先祝贺您和团队的项目“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您觉得40年来国家的科研环境哪些变化? 薛其坤:在过去40年中,中国的科研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科研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40年前,我国的实验平台、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国家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力越来越强大,很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中国科研人员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40年前,能接触到国际一流研究的科研人员很少,现在以清华大学为例,不论教师或科研人员,大多都有过国际工作经历,对国际情况比较了解,有着一流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经验。 三是通过中央主持的各项科技计划以及颁布的一系列科技政策,给科研人员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给科研人员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从上到下的支持。再如,中央有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新的科技政策,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科研经费合理使用政策等,全力破除科研体制机制障碍,使我国的科学研究能最优化的进行。 四是国家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对外科技交流。让科学家走向世界,开拓视野,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对我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是大众对科学精神和科学创新的理解越来越成熟。40年前,大众对追求科学与创新较为缺乏。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科学素质有了极大地提高,对科学家的理解多了。当然,同时对于各种弊端、弊病的批评也多了起来,但随着我们国家的继续改革开放,这些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将会慢慢地得到解决。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一篇报道中提到您每当听到有人称赞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时,都会说“这是我们团队精诚合作,联合攻关的共同成果”。您是怎么看待科研领域的团队合作?科研项目的突破是个人因素还是团队合作起决定性作用? 薛其坤:每一位科学家都拥有着某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自己所设定的科学目标。然而,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此类重大科学目标出现时,只依靠一个独立团队或一个独立的教授是无法完成的。那么,就需要不同专业特长和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共同参与,并根据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与更多相关研究团队建立有效的合作,包括理论和实验的合作,实验和实验的合作等,通过高效的协作,最后实现目标。所以,科研项目的突破与项目大小以及项目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关。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您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是非常年轻的团队。在团队里,您是如何管理有能力又有个性的成员?面对科研上的分歧意见,您会怎么处理呢? 薛其坤:我作为一位年长的科学家,有着较为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和阅历,大家对我这位带头人也比较认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我会全力帮助大家分析并解决问题。当然,出现意见分歧的情况并不多。 说起有能力又有个性的成员,例如,同学们在实验安排的优先次序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分歧和矛盾,有个性的成员反应会比较强烈一些。那么,作为一位导师、年长的学术带头人或者老师,我会花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引导和教育这些学生,使他们正视问题,转变观念,改正由于个性导致的错误判断和做法。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您在日本东北大学、中科院、清华都做过科研,对比来看,您觉得他们在研究团队组建和合作分工上有什么区别?从事科研这几十年来,您觉得科学研究的模式有没有什么变化? 薛其坤:这三家单位涉及的都是基础研究,没有根本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团队规模的大小和组织方式上有些区别。大规模的团队,会吸纳较多不同专业特长的人,在研究一个问题时,需要与外界建立的合作相对少。而对于小的团队,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设定科学目标,完成较大科学目标则需要与别人合作。总之,每一个研究团队都是通过甄别科学问题,发展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方法,直至最后解决问题。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上有人说,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学术带头人,或课题组的领导人去拉投资的能力及规划管理能力;也有年轻学者认为现在的导师具有压迫性。您认为为什么会有这种言论?是因为立场不同吗? 薛其坤:学术带头人肩负最大的任务是制定科学的研究方向与目标,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能力申请到科研经费,这在国内外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学术带头人没有足够的学术能力去制定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目标,无法甄别出要想做的好科学问题,或是拿不到经费,那么,这个团队的科学研究都将无法正常地进行下去。 学术带头人的一个重要责任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人才的培养过程是艰苦的、漫长的。学生要全力以赴,在学好理论知识基础上在实验室实践数年才能完成科研技能等的训练。对于我们这个科研项目来说,需要在实验室训练4~5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要听从导师的指导,导师也是老师,导师要对学生的科研项目的制定负责,要对学生学习科研技能负责,因此导师是有这种权利的,这也是他们的职责。当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术思想和学术讨论是自由开放的,导师也有要向学生学习的地方。 关于“导师的压迫性“,有些人把学生理解成一种打工者,这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错误的理解,导师和学生间完全是师生关系。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些老师,其工作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当,甚至给学生安排一些不应该做的私活等等,这也确实扭曲了师生关系,需要纠正。 因为年龄小、缺乏系统训练等等原因,学生相对老师还是不成熟的,需要通过完成一个科研或工程项目来学会怎么做科研,怎么发现问题,怎么解决问题。经过严格规范的训练,学生会学到如何独立开展工作以及如何完成工程目标,不管他以后是否继续从事科研,这些技能都是必须的。 此外,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老师还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最终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据说您是一位“7-11”教授,从早7点开始工作,直至晚11点离开。您保持长时间高效率工作的秘诀是什么? 薛其坤:科学研究是一项很神奇的职业,每天都能接触到有意思的知识,一旦养成习惯,将会非常享受科研过程,享受每天的科研生活,工作就变成了生活的第一选择和喜好。我不能说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从早7点到晚11点,但是我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节假日,只痴迷于科学研究,除了做些行政工作以外,我会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同时,要想攻克一个科研难题,需要非常勤奋的工作,争取把每一个过程都尽量做好。当然,科研攻关成功会继续激发工作热情,促使自己更努力的工作,进而产生更好的科研成果,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 作为老师,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看着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成长,也感觉特别欣慰、自豪和荣耀。这也是我能保持勤奋的一个原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您对未来想从事或者已经从事科研的青年学子有什么寄语? 薛其坤:我曾向国家做过一些建议,同时我也在这里再次呼吁社会,创造一个崇尚科学、崇尚科技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人加入科研队伍中。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首位,而科技创新特别是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又是重中之难。过去40年间,我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原创高新技术几乎全是“舶来品”,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只有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大幅度提升原创科学技术水平是我们真正的强大的体现。我们国家只有成为一个科技强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所以,我们原创的科学技术必须要赶上来! 对年轻人我想说,你们正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时间才完成的发展成就,给你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理想舞台;而国家的真正强大需要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这是当代年轻人的一个重要责任和使命。希望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科技创新,同时希望青年学子选择这个关键战场去展示你们的才华,加入到科技创新中来,爱上这个行业,发展这个行业,敢于挑战高难度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编辑:袁玉凝 张伟静)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