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高校科技资讯平台

这里是提示文字
这里是提示文字

忘记密码?


这里是提示文字
这里是提示文字
这里是提示文字
请发送邮件到gxkj@cernet.com请求重置密码,并在邮件中附上真实联系方式。

关于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你知多少?

来源:

中国教育网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介绍

  2012年5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启动实施,遴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是“2011计划”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是促进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等多种协同方式,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启动实施以来,已认定两批共38个 “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各中心实际运行均已超过4年时间。2018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协同创新中心评估工作的通知》,决定对各中心开展建设绩效评估工作,评估工作委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开展。

2019021901.jpg

  提问:那么,关于协同创新中心你知道多少呢?

  协同创新中心类型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

  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发展目标

  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点任务

  一、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二、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运行机制

  “2011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

  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管理。

  中心成立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学术方向、指导人才培养、参与人员遴选、推动国内外合作等。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高校科技创新重大成就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标志事件/人物

+

成就展示

+

高校数量

热门观点

微信公众号

最新最热高校资讯

高校科研最新成果

高校科研人才交流

高校科技进展

Copyright©2018-2022 CERNIC,CERNET

京ICP备1204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