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要追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加快建设大学创新体系
不能仅靠扩大规模解决问题、破“五唯”需打造良好的学术文化和生态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要追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加快建设大学创新体系
“在清华,部分学科的建设规划仍以扩大规模为重点,对规模与质量的平衡点把握不够准确。”近日,在清华大学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闭幕式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指出,全校约一半的院系提出自身学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办学规模不够的问题。
邱勇表示,过去几年,清华一直强调学校的资源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存在制约增长的外部“天花板”。在有的学科、有的方向上需要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但一定不是大面积地扩张,必须要强化对“质量第一”的认识和重视。
“清华已经总体发展到了强调质量、强调内涵的阶段。内涵式发展就意味着不能再把规模挺在前面,遇到问题也不能仅依靠扩大规模来解决。”邱勇说道。
四年前,清华大学在第十七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闭幕之后,全面启动了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在学科建设、基础研究、跨学科交叉融合等多个方面发力,清华大学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在类脑计算芯片、量子计算、先进核能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全球引领性创新成果。今年,清华大学再次召开全校科研工作讨论会,进一步查找制约科研高质量发展的矛盾问题,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
邱勇总结了清华在科研创新方面存在的20条具体问题,涉及学术生态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学科发展规划与学科调整机制、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攻关团队建设、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机制、全球开放创新合作、科教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在过去7个月的科研工作讨论会中,这20条是清华师生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也是我国高校从“数量阶段”迈向“质量阶段”普遍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找不准问题,我们就很难有新的提升。”邱勇说,“清华有着优良的科研创新传统和文化,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总是在承担国家急需的重要科研任务,总是以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和重要的科研贡献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世界。”但他也表示,即使是清华这样一所学校,依然在学科布局、科研组织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以学科建设和调整为例,邱勇介绍道,早在2017年,清华大学就制定颁布了学科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但现在回头看,相关的具体原则、标准和程序,还需要作出更详细的说明。”邱勇也表示,这并不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批评和否定,而是随着现实操作的推进,对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需要将制度不断完善,将关键环节不断细化。
在20条问题中,跟学术生态与学术共同体建设相关的问题有4个。据科研讨论会过程中的一项调查显示,60%多的教师对清华的学术生态表示认可,“认为是好的,或者说是特别好的”。但邱勇指出,还存在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性还不够强、开放坦诚的学术讨论和批评空间不足等问题。
“很多从国外回来的教师在谈到要适应国内的学术环境时,都会提到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空间不足的问题。在评价其他教师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时,往往不愿意第一个说,说了担心影响彼此关系,大教授说了之后自己也不愿意再说。”邱勇认为,破“五唯”最终指向的是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和学术文化,“这也是最难的”。
近来,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在破“五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9年4月,清华发布了《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今年6月,清华大学修订了院系教师聘任学术标准和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不再把“数论文”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
“建设一流的学术共同体、学术生态和学术文化,是我们走向卓越最难的一步,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邱勇表示,“我们要努力给自己树立更高的标准,努力克服大环境的不利影响,克服讲人情、找关系的问题,坚持共同的自律,增强对社会风气的引领。”
据了解,清华大学正在抓紧制定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科研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和与之相配套的面向2030的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总结凝练此次科研工作讨论会的思想成果。
“明年清华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开启新百年第二个十年的新发展。清华要从总结反思起步,再认识、再出发,坚定迈向新的征程。”邱勇说道。
自1956年以来,清华大学已举办18次科研工作讨论会(曾用名“科学讨论会”“科技工作讨论会”)。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表示,讨论会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讨论学校科研工作、凝聚思想共识、推进科研创新的重要形式和优良传统。(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梁丹)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