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高校科技资讯平台

这里是提示文字
这里是提示文字

忘记密码?


这里是提示文字
这里是提示文字
这里是提示文字
请发送邮件到gxkj@cernet.com请求重置密码,并在邮件中附上真实联系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为重度抑郁症发生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来源:

中国科学报

  11月4日,《细胞—报告》在线发表了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筱娟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Tac1神经元参与的伏隔核—苍白质神经环路调控小鼠快感消失行为的发生,为揭示重度抑郁症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和快感消失。伏隔核一直被认为是介导机体行为决策、动机、情绪以及大脑奖赏环路的关键结构,与抑郁症、强迫症等多种神经和精神疾病有关。P物质是哺乳动物中最丰富的神经激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外周和肠道神经系统中,参与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节,在大脑中P物质是由Tac1基因编码。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于伏隔核和P物质是如何参与抑郁症发生的过程仍然不清楚。

  研究团队发现,在纹状体的伏隔核区域,Tac1基因高度表达,提示Tac1基因在伏隔核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异性沉默伏隔核Tac1基因会导致小鼠出现快感消失的表型,但是对于小鼠的焦虑和情绪低落行为没有影响。通过化学遗传学手段抑制或者激活伏隔核的Tac1神经元,可以导致小鼠出现快感消失的表型或者改善小鼠面对社交击败压力之后的抑郁症状,进一步确认了Tac1神经元在快感消失发生过程中的双向调节作用。

  研究人员解析了伏隔核Tac1神经元在大脑中的投射环路,确认了位于伏隔核侧壳的Tac1神经元主要投射到苍白质的腹内侧,从而形成功能性的突触连接,同时通过分泌P物质和NK1受体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介导快感消失的发生过程。(柯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8343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高校科技创新重大成就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标志事件/人物

+

成就展示

+

高校数量

热门观点

微信公众号

最新最热高校资讯

高校科研最新成果

高校科研人才交流

高校科技进展

Copyright©2018-2022 CERNIC,CERNET

京ICP备12045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