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
7月12日,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创新指数显示,我国的全球排名从十年前的第34位跃升到了去年的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将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大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着力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水平,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 雷朝滋:希望我们的高等学校真正能够在一些有优势有基础有特色的学科,瞄准重大科学问题,组织相应的团队长期坚持,然后在支持方面能够做到长期稳定支持。
据介绍,教育部将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选题,有组织的加强体系布局,探索围绕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学科交叉、协同攻关模式,把全国重点实验室建实建强,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前沿科学中心、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组织地提升研究工具和手段,建设高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野外观测台站、科技数据库、资源标本库等基础研究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为产业变革提供源头供给。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此外,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国家亟须和国家重大战略,教育部将全面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进一步解决核心“卡脖子”重要问题。
据介绍,近十年,高校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未来,教育部将推进国家相关部门的合作,更好组织高校科技力量,针对国家的急迫需求,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 雷朝滋:瞄准当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被外国“卡住脖子”的这些重大问题,组织团队进行集成攻关,保障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安全,能够自主可控,而且同时还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一些突破。
此外,将强化政策资源保障,建立适配有组织科研模式的评价考核机制,特别是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机制,同时,要将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向重大科研任务倾斜。
校企协同创新 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还表示,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还要在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贡献,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据介绍,教育部将深入实施“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支持一批高校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强化科研成果源头质量管理和全流程服务。面向重点产业需求,挖掘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争取部门、地方、企业多元化支持,推动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原创成果开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加快提升技术成熟度,加快推动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
此外,还将大力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有组织推动高校服务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共同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问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建立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对科技造假和学术不端“零容忍”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一流大学创新体系必须要有一流的生态,要建设完善健康的学术生态,对科技造假和学术不端“零容忍”,坚决维护学术秩序和教育尊严。
据介绍,当前,高校在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体现在拔尖创新人才和重大原创成果供给不足上,要认识到差距和问题,教育系统要建立营造积极向上、科学有序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生态。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 雷朝滋:要追求实际的创新质量和实际的创新贡献,而不是简单去追求数量指标,比如说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数量、获奖数量,这些我们都不提倡,我们更重要的要看重实际的创新质量和实际的贡献,究竟为国家解决了什么问题,作出了什么贡献。下一步的话,在科技体制机制,特别是评价机制改革这方面要有大的动作。
本网站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